彩灯文化是中华民族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奇葩,观灯、赏灯雅俗共赏,老少皆宜,是我国民间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。宋代陆游曾写道:“突兀球场锦绣峰,游人士女拥千重。鼓吹连天沸五门,灯山万炬动黄昏。”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的古都洛阳,彩灯文化更是源远流长,久负盛名。早在汉代洛阳就有灯事活动,隋、唐、后梁更为活跃。之后世代相传、久盛不衰。据史书记载,东汉年间,洛阳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“灯节”,到了公元610年,隋炀帝为粉饰太平,于正月十五在洛阳端门以外、建国门以内沿街搭起彩绘戏棚,挂起精制明灯,到了晚上,大街小巷,酒肆茶场,均“张灯结彩,火树银花”,极目远眺,满街皆是观灯人流。可谓“火树银花不夜城,喜煞满街赏灯人”。
随着时代步伐的不断前进,灯事活动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,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又焕发了青春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随着我国经济和改革的不断深人和发展,为广交朋友,宣传洛阳,发屁经济,深化改革,市政府决定自1983年起,于每年的四、五月间在洛阳举办大型牡丹灯会。洛阳市各大厂矿企业、事业单位、科研院所积极参与,广大市民大力支持,灯会逐渐成为洛阳一项群众性的大型文化活动,灯会规模越办越大,越办越好。每年阳春三月,牡丹盛开,满城飘香的时候,一盏盏彩灯喷吐出万道光焰,染红漫天流霞,摇醉寂静夜空,令人流连忘返,心旷神怡。
洛阳灯会在保留、继承传统制灯工艺的审美情趣的基础上,引进了现代光电技术,吸取了其它艺术门类的营养,集、声、色、光、动、型为一体;溶观赏性、趣味性、知识性于一炉;充分发挥了洛阳历史悠久,名胜古迹重多,文化底蕴厚重,工业基础雄厚,牡丹甲于天下的优势,逐步形成了锦绣中华、名胜古迹、历史典故、国花牡丹、民俗风情五大彩灯系列。那一组组彩灯雅不甚深,俗而不陋、选型各异、色彩斑斓,规模之壮观,运转之灵活,制作之精美,让人为之感叹。
洛阳灯会到2003年底,已成功的举办了二十一届,并先后在北京、西安、青岛、兰州、长沙、郑州等地举办了大型展出,所到之处均受到人们热烈欢迎和好评,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为宣传洛阳,推动洛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