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网首页 新闻 县区 百姓呼声 电子报 网站投稿 洛阳社区
  新闻 | 图片 | 洛阳

牡丹文化的发端与发展

您当前的位置 : 洛阳网 > 河洛文化网 > 牡丹百科 > 牡丹文化  来源: 《中国牡丹全书》 2021.01.07 16:36

一、牡丹文化的发端 任何一种物质现象,只有经过人们的提炼、升华,注入精神和社会的内容,才能称之为文化。由于秦汉以前,牡丹、芍药不分,统称之为芍药,因而人们常常将牡丹、芍药的早期发展历史相提并论。其间经历了一个从药用、食用等实用阶段到观赏利用的过程。因而一部中国牡丹应用、栽培史,发展史,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牡丹文化史(李嘉珏,1999)。 早期有关芍药(牡丹)的记载相当简略。如果从夏代帝相时在后苑种植芍药(牡丹)的传说(宋?虞汝明《古琴疏》)算起,距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。如果从《山海经》记述芍药(牡丹)的分布及《诗经》上的芍药(牡丹)诗算起,距今也有3000年左右。《诗经?溱洧》有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谚,赠之以芍药”。说的是青年男女戏游于溱水、洧水之滨,在野地采上芍药(牡丹)花,作为信爱之物,表示惜别之情。《诗经》所反映的时代,是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。芍药(牡丹)花进入了诗歌,当是牡丹芍药文化的起源。秦汉之际,牡丹、芍药均以药用植物记入《神农本草经》,牡丹、芍药进入了药物学。如果说此前的论据属于推断的话,那么,以记录两汉以来药物经验谈的《神农本草经》所反映的时代,作为中国牡丹文化的发端,也应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。

二、历史时期牡丹文化的发展 两汉以后,中国牡丹文化的发展有了重大转折。东晋,大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中表现了木芍药(牡丹),之后,北齐杨子华画牡丹极分明,牡丹发展到观赏阶段,并进入了艺术领域。隋代,隋场帝在洛阳西苑栽植牡丹,牡丹从民家栽培进入皇家园林。到唐代,唐玄宗令洛人宋单父在骊山下大片栽植牡丹,当时牡丹经宋单父的精心培育,已变异千种,红白斗色。牡丹开始涉足花卉园艺学。唐代牡丹诗词大量涌现,成为诸多文壇巨匠的重要题材;从皇家园林、私人宅第到寺庙道观,无不广加种植;从至尊天子、文人雅士到平民百姓,无不以欣赏牡丹为乐事,真正是“花开时节动京城”!在大唐盛世,花期赏牡丹成为盛大节日,牡丹文化的发展形成一个高潮,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辉煌浓重的一笔。牡丹“国色天香”由此誉满天下。到北宋,洛阳牡丹盛极一时,不仅牡丹诗词长盛不衰,而且还留下了由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的《洛阳牡丹记》。这部文词优美,带有文学色彩的园艺学著作及随后的谱录,不仅对中国牡丹的发展,而且对中国花卉园艺学的发展,都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北宋以洛阳为中心的牡丹文化的发展又形成一个高潮。此后,四川、成都、天彭牡丹花事活动也曾形成高潮。明清时期,各地牡丹栽培又日渐繁盛,形成了众多的栽培类群,并曾正式冠之以“国花”之名。安微亳州、山东菏泽及国都北京,先后出现赏花高潮。而从宋代以来,散见于各类著作中,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、民风民俗等以牡丹为主题的文化现象,更是屡见不鲜;以牡丹富贵吉祥为题材的各类绘画、手工艺品(如刺绣、剪纸)以及各种雕饰等,更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三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牡丹文化的发展 建国以来,特别是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,牡丹事业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,牡,丹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,并有着以下特点:一是与时代发展同步,牡丹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。牡丹作为吉祥幸福、繁荣昌盛的象征,散发着新的时代气息,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形象的具体体现;二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,牡丹与各种文化载体的关系更加密切,以牡丹为题材的各种文艺创作更加繁荣。影视作为重要的宣传手段,在文化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早期有剧作家吴永刚将明代冯梦龙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《秋翁遇仙记》,并搬上银幕,常映常新。近期有由蓝保卿策划,宣奉华、王建国、张纯俭等撰稿的《中国牡丹》电视系列专题片,集中了阵容强大的创作队伍,著名女作曲家雷蕾谱写插曲,著名女作家张抗抗撰写《花王之歌》歌词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专家雅坤、方明播讲,使其达到了画面美、解说美、音乐美、歌词美的综合艺术效果。10集电视片,各集独立成章而又环环相扣,浑然一体,把观众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意境。而书法、绘画、摄影、雕刻等牡丹艺术,也是异彩纷呈,艺术家从不同的视角向民众奉献着美的享受。由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策划,崔子范主编,于1999年面世的《国色天香一中国当代牡丹书画艺术大展作品集》,就是颗令人百赏不厌的宝珠;三是牡丹产业化进程加快,牡丹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。山东菏泽、河南洛阳、四川、彭州等地的牡丹花会,盛况空前,影响深远;而河北柏乡县、山西古县利用古牡丹举办花会,也别开生面,很有特色,形成了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经济文化活动;四是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陆续问世,如由王莲英主编的《中国牡丹品种图志》,由李嘉珏主编的《中国牡丹与芍药》等,都反映了当代中国牡丹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成就,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;五是对中国牡丹文化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。20世纪90年代,除先后出版了各种牡丹画谱、摄影集、牡丹诗词赏析等著作外,探讨历代牡丹文化现象与阐述牡丹文化内涵的论文与著作开始出现。由温新月、李保光主编的《国花大典》、李嘉珏主编的《中国牡丹与芍药》及李清道等主编的《洛阳市志?牡丹志》等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。

总的看来,中国牡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,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、相互补充、相互融合,在反映花卉文化现象的中国花卉文学、中国花卉画、中国花卉工艺品与装饰艺术、中国花卉食品、中国插花艺术、中国花卉疗法等中国花卉文化门类中,牡丹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。

[引自《中国牡丹全书》第四编,总编著:篮保卿 李嘉珏 段全绪,主撰稿:王元明 李嘉珏]

[ 责任编辑:洛阳网]
返回洛阳网首页>>
相关阅读
  • ·突然胸闷 竟是甲状腺癌转移了
  • ·老人十年遭遇两次骨折 身体潜伏了“隐形杀手”
  • ·憋得肾脏伤了,抠得鼻子病了, 暖得皮肤“花”了……
  •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
   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
  • ·朱延振:痴迷三十余年 耕耘盆中乐土
  • ·邻近小城访三苏,羊肉饸饹香久留
  • ·初冬虽至 洛阳县区亦可捡秋
  •  
    新闻排行
  • 洛阳高温天气“卷土重来” 最高气...
  • 生产火热!洛阳格力二季度产量预...
  • 一路顺风!中国援赞比亚第26批医...
  • 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...
  • 太上头!戏曲配乐+洛阳方言,千万...
  • 研制3D打印机 “打”出市场好“钱...
  • 下周最后一场!洛阳各辖区专场招...
  • 洛阳:让沉睡的文物在跨界融合中...
  • 全国幼儿篮球嘉年华在洛阳开幕
  • 优尼捷(洛阳):创新引擎发力 加...
  • 百姓呼声
  • · 河科大一附院患者服务中心形同虚设?
  • · 网友建议市区公交车安装遮阳窗帘
  •  
     
    版权声明: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禁止复制、转载或建立镜像等。 联系电话:0379-65233520
   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| 广告服务 |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

  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4112012002 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:1608238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:豫B2—20060064  
    网络服务:(0379)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:(0379)65233921 传真:(0379)65233529
    地址: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:471023
   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(0379)652336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