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赏牡丹
延安市西南有一条山沟名曰杜蒲川,唐代诗人杜甫避难陕北,从这条山沟经过一躺而得名。从宝塔山下七里铺出发,沿杜甫川走了十七里,便到了杜甫川的尽头万花山,一条曲曲折折的蹊径绕着遮天翠柏逶迤进入万花山中。
1939年5月,正抗日战争激烈进行之际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董必武、林伯渠、任弼时等中央首长兴致勃勃地来到万花山赏牡丹,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花丛中,他们尽情欣赏,谈笑风生。毛主席对陪同的一位老农民说:“这里是一座大天然花园,一定要保护好,待到全国解放,可以在这里修建公园内、疗养院、供劳动民休息、游玩。”
今天,万华山已建成一座美丽的大花园,加上亭台楼阁,水榭拱桥等人工作品,成为陕北高原独一无二的胜景。
周总理与牡丹
周恩来总理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,曾于1959年、1961年、1973年三次陪同外宾访问洛阳,当询问起洛阳牡丹的情况,听说牡丹濒临绝境,周总理很难过。他说:“牡丹是我国的国花,它雍容华贵,富丽堂皇,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,美好幸福的象征,要赶快抢救。”不久,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在京召开,周恩来总理特意安排工作人员,要在主席台前拜访几盆牡丹,让议会人员瞩目。
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督促下,洛阳人民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殷切希望。在三十年中,牡丹由当年的几十株,发展到现在的百万株。
杨干丞与牡丹
杨干丞,甘肃省临洮人,曾任杨虎成将军的参谋长,建国后,任甘肃省政协主席。离休后,回故里安度晚年。杨先生十分珍爱牡丹,家院中植四十余株紫班牡丹,每日必漫步牡丹丛中,并细心养护。以此养性。
薛凤翔与牡丹
薛凤翔,字公仪,明亳州人,万历时由例贡仕至鸿胪寺少卿。当时亳州牡丹最盛,他家花圃中种了许多牡丹,经过多年的细细观察,终于写出了《牡丹史》。
周家琪与牡丹
周家琪,我国著名的牡丹专家,北京林学院花卉教研组主任。毕生志力于牡丹的研究工作,他所主持的“牡丹芍药花型研究”课题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。
他逝世后,由北京林学院园林系牡丹研究小组刘淑敏、王莲英、吴涤新、秦魅杰等同志将其生前研究成果整理出书,书名为《牡丹》,为中国牡丹的研究写了光辉的一页。
喻衡与牡丹
喻衡,中国牡丹专家,山东农业大学教授,致力于中国牡丹,主要是菏泽牡丹与洛阳牡丹的研究工作,并亲自考察过浙江一带。著有《曹州牡丹》、《菏泽牡丹》、《牡丹花》等专著。
翟树勋与牡丹
翟树勋,河南园艺家(1900—1984年),牡丹专家,荥阳人,曾任洛阳市政协委员,河南省园艺学会理事,洛阳市牡丹公园工程师。他为洛阳牡丹的恢复和了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他一生从事牡丹的栽培和研究工作,对牡丹品种识别了如指掌。在他晚年,因眼疾,视力减退,但他仍凭着以往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,只要用手摸一下牡丹的叶子或芽子,便知道是何品种。他熟知200多个品种,被同行誉为“当代的活牡丹谱”。
李白沉香亭咏牡丹
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,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。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,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。唐玄宗对李龟年说:“赏名花,对艳妃,你们怎么演唱旧词?这样吧,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。”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,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,已经喝得酩酊大醉。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,他只醉眼微睁,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。
圣旨是误不得的,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,到了宫门前,又用几人左扶右持,推到唐玄宗面前。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,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,吩咐端来醒酒汤,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。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,要他脱靴。高力士无奈,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,忙乱一阵,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。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。李白微微一笑,拿起笔来,不到一炷香工夫,已经写成了《清平调》词三首: (一)
云想衣裳花想荣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
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。
(二)
一枝红艳露凝香,云雨巫山枉断肠。
借问汉宫谁得似?可怜飞燕倚新妆。
(三)
名花倾国两相欢,长得君王带笑看。
解释春风无限恨,沉香亭北倚阑干。
这三首诗,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,花即人,人即花,人面花光浑融一片,同蒙帝恩。从结构上看,第一首从空间写,引入月宫阆苑。第二首从时间写,引入楚襄王阳台,汉成帝宫廷。第三首归到现实,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。以第一首春风与第三首春风,遥相呼应。
一首第一句,见了云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,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玉容。下句露华浓,进一步点染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他外娇艳,使花容人面更见精神。下两句想象升腾到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、瑶台、月宫等仙人世界,这些景色只有那边才见,实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。
第二首指出楚襄王为中神女断肠,那及眼前的绝代佳人。再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,还得倚仗新妆,那里及得眼前花容玉貌的杨妃,不须脂粉,全是天然绝色。这儿以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妃。
第三首一、二句把牡丹、杨妃、玄宗三位融合一体。倾国美人当指杨妃,第三句中“春风”二字即君王之代词。
唐玄宗对此诗很满意,后人编造说,高力士因李白命脱靴,认为受辱,乃向杨妃进谗,说李白以飞燕之瘦,讥杨妃之肥,以飞燕之私通赤凤,讥杨妃之宫闱不检,这是不可 靠的。